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办学特色
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坚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构建了“优化基础、双线递进、模块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管工结合、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以及“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主动对接地方企业、院所,形成了校企、校地、校内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创新创业课程、SIYB项目积极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增加了新的内涵。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院和专业的办学特色被中国高校之窗、湖南教育网等媒体报道,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一、构建了“优化基础、双线递进、模块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构建了“优化基础、双线递进、模块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突出通识基础教育和学科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及学分比例。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体系,并在整个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使之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双线递进。所谓“递进”,在理论教学中体现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递进;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开展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将学生学习期间必须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分解成数个模块,大多数理论教学模块都对应实践教学模块。模块的精心设计,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课程基础。围绕专业总体教学目标,使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模块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图1: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技术路线图
二、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体系三并递进”教学模式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研究,总结办学经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等不同方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模式,彰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两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三并”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并行,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螺旋递进。“并举”指构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不能把前者放在后者的从属位置上;“并行”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紧密配合、齐头并进。“递进”不仅体现为理论教学的递进,也体现为实践教学的递进。
三、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为起点,进而相关多学科课程扩散,再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主线,整合相连最终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上依循管理学科的内涵发展,以管理学为起点,最后落实到专业课程。在实践上,既注重理论层面的基础,又设计了技术层面的基础,还体现了方法层面的基础。
1、基础课程宽口径
依托我校经管类专业设置较多的优势,开设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比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通过泛专业课程的融合,让学生强化基础、拓宽能力与水平。
2、管工结合存优势
结合我校工科特色,在专业人才培养上,突出工、管、文、理、经、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的相结合,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环境。
3、学科交叉显特色
确立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相适应的知识能力结构,并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基本做到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纠正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文化陶冶不够、能力培养缺乏等问题;二是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办学特色;将《机械制造基础》、《电工电子产品学》等机电类课程列入专业任选课;三是体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
四、把握四个关系,积极推进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把握四个关系:一是把握现代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关系,用现代观点来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内容,使传统内容与现代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近几届管理类本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我们尝试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合改为“管理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合教学,既能保证经济学理论教学要求,又能实现经济原理与管理实践的内在结合。二是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加现代知识所必须的教学内容,删去那些过时、陈旧和重复的内容。三是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无限制削弱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不因强调其重要性而挤占其他课程教学时间。四是把握教材改革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要反应现代,融合前沿,与国际接轨,具有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根据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要求,实事求是,压高补低。所谓压高,就是对本科阶段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一些高深或较偏的理论课程少开或不开。所谓补低,就是对过去由于忽视基础素质教育和实务教育所留下的“低洼”地带的知识空缺,予以补齐。
五、积极探索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方法创新
探索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方法,采用的途径有五个方面:一是开展案例教学,既有任课教师编制与所将课程有关的案例材料,讨论前学生充分准备,讨论后教师予以指导,讨论后教师提出看法、评价;二是专题研讨式教学:为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并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将一门课程或一些章节内容,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对每个专题的研究讨论报告,再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在全班进行讲解和报告;三是给出某一代表性企业发展的相关资料,提出其面临的问题,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决策;四是开辟机械加工、电子电气、化工、纺织等行业的实习基地,为机电和纺织行业服务。五是加强“毕业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小论文”教学环节的管理与组织,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六、构建了多层面的实践性教学内容
以应用型能力为核心,对应于理论教学内容,形成多层面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第一层面为基本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类职业要具备的基本能力或技能。第二层面为专业技能训练,是从事某一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如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主要有商品销售过程训练、处理经济纠纷能力训练、市场营销策划训练、推销与谈判技巧训练等内容。第三层面是职业能力训练。是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综合能力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训练学生应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这种能力训练侧重于在更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即通过到企业进行专业见习或毕业实习(如营销专业到贸易公司),学生深入企业,走入市场,感受市场,接受市场的熏陶。
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贯穿于四年大学的全过程,核心专业课程都设计有专门的实践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环环相扣、互成体系。
1、认知实习模块: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对专业岗位的认知能力。
2、社会实践模块: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理解、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3、课程实习、实训模块:巩固强化学生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
4、实验教学模块: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综合与毕业实习模块: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科研训练模块:通过科研讲座、毕业论文(设计、创作)、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型实验项目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七、探索了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针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与初步设计能力层、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层三个层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三个不同的培养层次,规定不同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循序渐进,组织教学,构建“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层面内容的特点和实施教学的条件,把实践性教学内容渗透于各类课堂当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成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一课堂主要是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通过毕业论文提升学生的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训、课程论文、演示示范、项目设计、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论文等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创新能力、职业意识等综合素质,以及通过考证考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社团、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属于校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有利于促进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就业的对接。主要包括现场教学、参观学习、市场调研、产学合作教学、校外实训、毕业实习(含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这种多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把实践性教学的内容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的学生管理活动中,构成“全方位”的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
图2:“一条主线、两个服务、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八、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建立了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场所或基地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有着与工科类专业不同的特点,它强调的是实务过程,即侧重于解决某一项经济或管理业务的过程,而不是像工科类那样以技能项目或工艺为中心的技能训练。2006年以来,我院借助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建立了多渠道的实践性教学实训基地,利用财政部专项资金推动管理学院实验中心建设。实验中心现有“物流仿真实验室”、“电子商务与营销模拟室”、“会计仿真与电算化室”、“企业流程仿真与ERP室”、“企业信息化实验室”、“模拟招聘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旅游管理实训室”和“企业管理重点学科实验室”九个实验室;拥有各类实验设备856台套,教学科研软件近40种,设备资产总值近1000万元;拥有实验教学用房16间,建筑面积超过1800平方米。2011年实验中心通过验收,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对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从双方利益出发,寻找合作的切入点,形成了长期的、良好的合作机制。目前,湘潭电机、湘潭钢铁集团、湖南迅达集团等四十余家企业已经成为我院的实践教学基地。
九、利用网络实验平台开展了多课程的模拟实验教学
实验中心利用“天空教室”、“大学城”、“精品课程”等网络平台准备了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包括中心介绍、实验分室介绍、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课件、资料与文件、教学信息发布、常用软件及资料下载等。为学生提供了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使用方法等内容,进行部分实验的动态演示;通过网络连接虚拟及仿真实验室,进行虚拟经济管理类实验和数据分析处理。通过模拟实际业务过程的模块式训练,使学生对实际业务过程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掌握。还能让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实现实验教学互动、在线网上交流和讨论问题。通过网络实验平台,达到资源共享,发挥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实验中心目前共承担实验课程和课程设计(实习)48门,设计了实验教学项目34个大项,129个小项,其中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超过项目总数的80%,年培养学生3000人,年培养学生人时数超过300000。目前实验中心大多数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的教学软件采用了B/S架构, 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因此在校园有线网络到宿舍, 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情况下,一部分实验教学不需要到特定的实验室, 就可以利用实验室的电子资源,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试验安排的灵活性。网上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做到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原来的上机课,通常在计算机房里由授课教师和实验人员共同完成,工作量按比例分配。实现网上实验教学之后,同学们可以在宿舍、在家通过网络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做到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同时还节省了人力,免去计算机房内的机器维护工作,可以改双人指导实验为一人指导实验。
十、积极探索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
提出和探索了“基于层次递进的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是管理类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有内容。基于层次递进的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在学生大学四年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学年阶段采取不同类型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内容和方式有所差异的创业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创业的有效引导和创业素质的渐次提升。为体现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引导和不同模式的有效转换,在时间的跨度上,采取了学年交叉和模式共存的方式,即一二年级采取知识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二三年级采取体验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三四年级采取实践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以来,学院共组织免费创业培训班60余期,使2000余名学生受益,推动了管理学院乃至全校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学院连续四次成为湖南省“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学院学生赵宗洋、张双良、周淑敏、李铭施、谭浪、许启慧、王敏等创业典型被湖南日报、湖南新闻网、湖南教育新闻网、湖南教育网、湖南在线、华声在线、湘潭在线、湘潭晚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图3:基于层次递进的经管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图4: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
结束语:近年来,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积极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适应社会需求,拓宽专业口径》获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及实践教学的改革》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4)、《经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素质构架的研究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研究》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10)、《工程应用型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管理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管理学院学生在全国沙盘模拟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国家级金奖、银奖、铜奖4项,在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省级金奖、银奖、铜奖30余项。我们相信,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导向,凸显办学特色,学院一定能够在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累累硕果。